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屡见不鲜,手法层出不穷,遍及内地、香港及台湾,涉及投资骗局、冒充官员、网购陷阱等多种形式,案件数量与损失金额持续攀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为深入了解内地、香港及台湾市民在面对诈骗时的行为模式与风险认知,香港城市大学(港城大)人文社会科学院媒体与传播系系主任及讲座教授黄懿慧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最近进行了一项横跨内地、香港及台湾的电信网络诈骗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内地及香港的受害者均以高学历(本科或以上学历)为主,而香港受害者的金钱损失最为严重。
香港城市大学(港城大)人文社会科学院媒体与传播系系主任及讲座教授黄懿慧教授
黄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最近进行了一项横跨内地、香港及台湾的电信网络诈骗调查
本次研究覆盖逾4,000名受访者,揭示了网络诈骗在不同地区所呈现的风险特征,并为防诈教育与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调查显示,超过95%的受访者曾接触诈骗讯息,内地(96.2%)、香港(97.4%)及台湾(96.5%)比例相近。然而,在自述曾受金钱损失的人群中,香港受害者的金钱损失最为严重。香港受害者损失超过10万港元的比例高达54.9%,远高于内地(39.7%)及台湾(18.9%)。
此外,受害者的特征在三地有所不同。在内地,本科学历、50岁以上群体更可能回复诈骗讯息并遭受损失,其中60岁以上群体损失金额较高,且互动时间越长,损失越大;在香港,研究生学历人群更易在收到诈骗讯息后作出回复并遭受损失,其中女性以及与诈骗者互动三至六个月者的损失金额最高;在台湾,40岁以上女性群体受诈骗后损失金额较其他群体更高。
研究还发现,数字媒体(如即时通讯软件)是传播诈骗讯息的重要渠道。香港和台湾在数字平台上接触诈骗讯息的比例明显高于反诈讯息(香港约五成对四成、台湾约七成对五成);而内地两者比例相近,均接近七成。值得注意的是,在曾对可疑讯息作出回应的受访者中,仅35.4%的香港受访者会主动报警或求助,明显低于内地(51.4%)及台湾(51.2%)。
研究团队同时调查了三地在诈骗类型的差异,发现香港与台湾以“冒充型”诈骗最常见,例如假冒官员、银行或亲友等,但真正导致金钱损失的多为“机会型”诈骗,如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等。内地则以“消费型”与“机会型”诈骗类型为主,包括网购后未能收货、投资骗局等,且造成实际金钱损失的亦以“消费型”诈骗为主,如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
研究还揭示了三地市民对不同诈骗话术受影响的情况存在差异。内地受访者较容易受到“社会影响”(如“大家都在投资这个项目”)话术的影响,更可能响应诈骗讯息,并因此蒙受金钱损失。香港受访者则较容易受到“稀缺性与紧迫感”(如“限时优惠、手快有手慢无”)和“长期投入”(如“先做小任务,逐步加强投入”)等手法影响;台湾民众同样受“稀缺性与紧迫感”话术影响较大;
在防诈知识测评中,三地错误率最高的题目集中在日常金融诈骗情境,显示公众在面对与财务安全相关的诈骗时,仍存在辨识与应对盲点。由于此类诈骗既贴近日常生活,专业度又高,民众容易让在“熟悉感”与“专业盲区”间作出错误判断,因此极需加强金融防诈教育。
黄教授指出:“诈骗不是单纯的个人判断失误,而是一场讯息与信任的持久战。诈骗者往往通过长期互动、情感投入与心理操控降低受害者防备 ,因此反诈机构需要持续提升防范与应对机制。此外,我们发现,受害者并不一定是传统印象中的‘弱势族群’,反而可能是教育程度较高、常被视为不易受骗的人,突显全民防诈的必要性。”
黄教授表示,受害者并不一定是传统印象中的“弱势族群”,反而可能是教育程度较高、常被视为不易受骗的人,突显全民防诈的必要性。
她进一步强调:“研究发现,与诈骗者的互动时间越长,损失金额越大。此外,在香港和台湾也发现三至六个月的‘临界点效应’。这意味着反诈其实是在与时间赛跑,民众应尽早中止任何可疑互动,并在第一时间联络警方、银行或反诈热线。”
黄教授还建议:“强化防诈知识至关重要。反诈宣传应超越警示与呼吁阶段,且最好能贴近民众的生活情景,提供识别诈骗的简易方法与应对指南,增强民众反诈能力。研究结果亦指出,金融诈骗等需要专业判断的领域仍是民众相对薄弱的环节。这也说明即使宣传普及到位,一旦遇到专业度高、情境真实的诈骗手法,仍容易误判上当。”
她呼吁:“建立政府、媒体、平台、企业与民间组织共同参与的‘防诈生态体系’,能在多渠道同步压低诈骗讯息接触率并及时阻断损失,对提升社会整体防御力至关重要。”
为推动反诈教育及跨界协作,港城大媒体与传播系今年联合多个机构举办“反诈专题研讨会系列讲座”,并积极参与国际反诈研究项目。首场讲座以“抵御科技罪案 防范诈骗侵袭”为题,邀请香港警务处东九龙总区指挥官罗越荣博士及港城大专家学者剖析诈骗新趋势与AI防诈应用,并通过问卷及多渠道宣传,强化学生防骗意识与校园安全。此外,港城大与电讯商合作开展的“科技引领,联通全球”项目,成功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诈骗监测与预警能力,并获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评选为“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
港城大还与警方及电讯商紧密合作,成立跨部门工作小组,推动校园防诈教育及技术应用,展现学术界、执法部门与业界携手打击诈骗的决心。港城大将持续透过创新科技与社会参与,提升公众防骗意识,共同守护数码安全。
本次调查的团队成员还包括港城大媒体与传播系博士后研究员Muhammad Masood、博士生蔡亲贤、张乐怡、常博、刘昊东、刘若衡、高爽和吕翔新、以及研究助理詹琴惠和梁晋乾。
关于香港城市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港城大)是世界级教学与研究的创新枢纽,设有生物医学院、商学院、计算学院、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院、理学院、赛马会动物医学及生命科学院、创意媒体学院、能源及环境学院、法律学院和周亦卿研究生院共11个学院,以及下设的29个学系。港城大位列全球大学第62名、亚洲大学第10名、全球最国际化大学第1名; 并再度入选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所公布全球顶尖100所获颁最多美国专利的大学,是连续九年全港排名第一。
港城大位于香港的中心地带,以创新精神专注于研究及专业教育两大领域,致力为全球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推动有益社会的转变。
有关港城大的更多信息,请浏览:www.cityu.edu.hk